• 主页
  • 关于
    • 五斤 photo

      五斤

      '今天也要搬很多砖呢.'

    • 关于
    • Email
    • Instagram
    • Github
  • 文章
    • 所有文章
    • 所有标签
  • 相册
  • 友链
  • 订阅

走马观花三又二分之一年

06 Feb 2022 | 已载入 次

花费 ~9 分钟

2021年1月14日下午,我拿着离职交接单找负责人挨个儿审批。办公室不大,十分钟流程就走完了。

好快啊,一个小时前我还在帮业务方拉活动的数据,现在的我就是个无业游民了。

3.5年了,我终于有了一家可以称做前司的东西。

1.

前司是一家小而美的图片社区,收录了数十亿量级的图片,主要满足用户一些社交、兴趣场景获取图片的需求。社区创建以来十年多了,靠稳定也算可观的流量,一直不温不火地活着,也一直在尝试各种可能性。

我在这里做着一份产品的工作,表面上是社区产品,实际上是围绕着社区流量的商业化产品。

2.

我加入的时候,社区的建设已经“趋近成熟”了,加双引号是因为那是当时的判断。

我加入时还有垂直电商业务,售卖模式从自营仓库发货到第三方供应商发货都有。这条业务线大概在2020年初关停了。一方面是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的流量虹吸效应,我们的受众画像是一二线城市的年轻女性,和淘宝天猫的主力消费人群基本重合,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头部电商平台有更大的sku,有更完善的售后服务,有价格优势,因此流量越来越多涌向头部大平台,到了19年,已经基本没有增量。另一方面电商是一个资源投入比较重的业务,从技术到供应链到线上销售都需要持续投入人力成本,相比一些纯线上的业务,人效过低。

3.

在知识付费如日中天的那两年,前司还用电商系统的底层做了付费在线课程,内容主要覆盖一些女性向的技能和审美提升。

记得18年初,新世相的裂变营销课引爆了朋友圈,前司也跟进做了一个学院打包课,结合社群服务,旨在提升虚拟商品的价值感,提升价格,延长用户的付费周期。你可以理解为有点像得到、流利说的付费学习计划。

刚上线那会儿,付费量还可以,但是分销完全没做起来。原计划是开设多个学院的,但是课程制作成本高,回收周期长,顺便从奥美挖来的内容团队也走了,所以就没有继续跟进下去了。

题外话,有一天我刷到了一个公众号叫chic原醉,他们也做了一个叫魅惑学院的知识付费+社群,价格高达¥9999/年。我理解这玩意儿是…贵妇养成课?这客单价真高啊,居然还有人买账。我默默地把它分享给同事:“像不像我们做的那个…”“真像”“哈哈哈哈哈”。我的前mentor说,我们这个学院肯定没什么市场,因为知识付费本质是向年轻人贩卖丧文化,向家长/职场人贩卖焦虑,向老年人贩卖健康,向老女人贩卖青春。我们的定位就不对,少女最不缺的就是青春,笑死我了。

4.

17 / 18年的时候,趣头条收徒拉人网赚也是一个很火的项目。那个阶段刚好下沉用户进入了互联网的视野,最大的赢家大家都知道是拼多多,以至于后来哪个产品的目标用户是五环外人群,就会被称为“xx界的拼多多”,快手除外🤣。当然趣头条就被称为“资讯界的拼多多”。

其实设计任务体系提升留存和拉新是一个很通常的做法了,但针对下沉用户的逻辑简单粗暴,绝大多数下沉用户对现金奖励非常敏感,靠着买量和用户裂变引进新用户,把提现作为奖励出口,这种玩法撬动了大量下沉人群,让他们在应用内提升粘性,尽可能多看广告。在大盘收入跑正的同时,也有更多的钱花到广告投放上,加快圈用户的速度。靠这样的模式,趣头条在18年直接就美股上市了。

嗯,你说的没错,这种模式,核心并不是“资讯”啊,而是一种类似于游戏的数值和任务体系设计。用户有时间,任何东西都能包装在这种网赚模式里。在18/19那两年,这类app十分的狂野,比如步多多,水宝宝,只要用户规模能快速增长,整个模式就能跑起来了。那你说,如果增长见顶了怎么办,那当然是,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直到超过运营成本难以为继。随着抖音、百度之类的大厂下场, 网赚模式的泡沫最终只能覆灭。但网赚还是验证了一些东西的,比如我们现在知道很多产品仍在重度依赖买量再设计各种规则跑正ROI再持续砸钱投入买量这种增长方法。

说了这么多,我意思是,当时这个网赚模式我们也跟进了,18年中的时候我们做了任务中心,钱包提现等功能。但是核心的精髓没有学会,那就是数值设计,理所当然的这也没做起来。我也打心眼里不希望这种业务做起来,这和我们原本的用户根本不是一波用户。

5.

19年7月什么值得买上市了,市值20亿元。

在这之前SM(前司COO,也是产品leader,就这么叫吧)已经注意到了zdm。大概18年12月的时候,他把我叫到一旁,问我愿不愿意独立做一个电商导购的项目。因为zdm大多针对的还是男性用户,理论上女性用户的市场更大,消费决策链路更长,有机会做一波。除了导购带来的佣金收入,还能接品牌广告。

于是我吭哧吭哧地开始研究电商导购了,包括一些优惠信息的来源,商品信息的录取,淘宝联盟的API文档。项目做到一半,发现JJ(CEO,大老板吧)和SM没对齐,JJ觉得我们应该做返利网那种导购模式,SM觉得我们应该做内容导购。

返利网和值得买为啥是两个方案,本质上不是技术方案的原因。返利网的用户是极其价格敏感的,做买后返利的模式,能在价格上有绝对优势,而且大的平台能谈到一些独家的优惠和佣金比例,后来淘宝出的淘礼金玩法能支持提前返利,但需要大量的现金流才能做起来。而且这种模式好复制,在竞争极大的环境下,返利网走的是单量大而薄利的收益逻辑。返利的运营成本基本在BD和头部选品上。而值得买本质是一个购买决策平台,需要极大的商品内容量支撑用户买逛,既要有专业性,又要有实效性,成本基本在内容运营上。用户也不是那么价格敏感,向往品质生活,不排斥品牌广告。

大概是夹在这两种想法中间左右摇摆,做了一个四不像。到后面应用因为审核下架,就没有继续做下去了。当然这个项目对我最大的收获是,发现各大电商平台在价格歧视上很有门道;有些品牌的产品营销费用投入非常高,实际成本很低。另,京价保,真好用!

6.

夹在两种想法中间的执行人是很难受的,业务方向会一直被两方牵着走,但是执行人又没有最终决定权。顶层没想清楚或者产生分歧,这对于团队来说会是一个不好的状况,一定一定要拉他们在前期达成意见一致。真正达成意见一致其实很难,即使是在项目启动前双方达成一致,ego比较强的老板在项目中期,肯定会不断地跳出来干预你的想法,把业务朝他期望的方向引导。这就是说“立字据”的重要性啊,在管理层提出一些预期外的需求时,尽快出面“阻止”,尽量避免业务出现方向性上的变动。作为一个产品,是一定要对下游把需求收口的。所以最考验执行人的是“需求的管理能力”,这里指对整个业务方向的掌控。我想这大概就是向上管理吧。这会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但总比最后资源浪费,数据不好,最后责任拉扯来得强。还有一种思路,如果你足够强,你的论证和方案是可以cover两位老板的;可惜当时的我太菜罢了。

直到现在,我也认为这种状况是制约我,制约前司发展最大的因素。我做得还不够好,一部分是因为我性格里过于友善而利他的成分,一部分是我也没想清楚,在一家小公司,到底是一猛子扎到底,还是快速不断地“修正认知”更有利于发展,或者说,时机怎么判断。我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多种想法的思想斗争里,对我这种intp尤其折磨。所以一直想出来看看做得好的人是怎么处理的。

7.

除了上面做过的一些事情,还有很多其他细碎的东西也不记得了。详情可以看那篇 我的产品失败案例集中营 。后面还有广告、投放、push、图片电影、图文工具等一些项目,图文工具专门开坑写过,就不赘述了。

在做了这么多事情中我逐渐感觉到,我们看到一些潮水在涌动,我们追逐着潮起潮落。我们和外部环境共同变化。因为没有资源和时间做那么多前期调研,很多项目的开启在我们看来也就是一拍脑袋的事情,反映了小公司的决策风格。很多时候就是风口,跟风上,能分一杯羹就行。

选择跟进的项目有一个特征,就是营利性好,我们基本不会去跟一些声量好但是不赚钱的,可能跟我们COO的个人特质有关,他是商科毕业的。

一些项目虽然最后都关停了,但至少还是赚了一些钱的,对于一些极tiny的创业团队来说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了。

8.

19年3月,我们因为涉政、涉黄被第一次下架整改。

20年10月,我们因为青少年不良内容被人举报被第二次下架整改。

至此给我们提了个醒,互联网已经正式进入gov的视野,现在相关部门的要求几乎会变成一个社区的命脉。

前司因为过去对于审核业务过于不重视,在此次栽了好大跟头,线上的收入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不仅如此,整改期间的内容全量审核也好花很大的精力和财力。(据我所知,还被罚了高达七位数的罚款?)

至此之后,审核部门受到重视正经建立起来了。我在划水摸鱼的时候旁听过审核部门的内部培训会,非常的爆笑。

但做审核需求的半年不是一段愉快的回忆。差不多就是第二次下架这期间,我第一次产生了想走的念头。审核/内容风控业务要背的责任太大了,没有人敢站出来担责,有很多来自顶层的“不透明”的信息,但是后果又太严重,审核部门遇事就把压力朝产品压,产品也没辙只能朝技术压。这期间和技术产生了极大的摩擦。技术确实承受了过大的压力,我也直接承受了来自技术团队的怒火。

那段时间我真的非常生气。我对技术团队真是,怒其不争,有事不会向上反馈;而压需求的淡定地躲在了后面。我被技术骂哭,hr还出来劝我:技术脾气大,你应该成熟一点忍让一下。(😊是个人????)

挺想摆烂的。但又想,这也太眼熟了,这不纯纯是把矛盾内部转嫁吗?技术不是善于沟通反馈、善于处理事务的工种,我还能跟他们一样这么傻逼不成?

抱着干完这票就开溜的心思,我连夜写了3千字的投诉老板的管理问题。

最后我又没走成,想着有点良心,把刚给招的小弟带出来再走吧。

后来,新来的产品小弟也被技术气走了。cnmd,这帮技术是真的不值得。

9.

至于我,我在这里学的,也说不出什么,就是觉得做了很多事,也什么都没做。前司有很多好的地方,比如决策空间很大,大多数人非常好说话,能和技术深度沟通,老板也会关注你的成长。不好的地方也有,比如技术leader经常当甩手掌柜,产品只好直接上去管理技术,简直离离原上谱。

在这里我还学会了一些奇怪的东西,比如sketch,造数据,抓包,mock,跑数据,属于是满足了人类的好奇心了。

走之前和JJ打了招呼,说这里不是很适合新手,反而更适合有能力有想法的人来施展拳脚。JJ说,很想留你,但是知道留不住了,以后你看了更多风景,可能还是会觉得这里更好。

我说,我知道的,但我还是年轻人,就算有很多人告诉我路怎么走,我还是想自己到处看看。

那你以后是选大公司和小公司呢?

对于我来说,补足认知不足是最重要的。如果说以后,还是从0开始的产品对我来说成就感更大吧。

10.

前司目前还有三个创始人一直在第一线。间或听过他们以前的故事,很佩服他们一路走来的各种决断和勇气。老板是一个心态非常好的人。小员工总是容易看到表面,把一点点问题放得很大。实际上,对比他们经历过的事情,不过是毛毛雨罢了。

他们三个才是真正的团队。我见过他们之间发生极大的争吵,但是转头又是可以信任的伙伴,真羡慕啊。



分享 分享 Twee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