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关于
    • 五斤 photo

      五斤

      '今天也要搬很多砖呢.'

    • 关于
    • Email
    • Instagram
    • Github
  • 文章
    • 所有文章
    • 所有标签
  • 相册
  • 友链
  • 订阅

关于陌生人社交的一点点见解

07 Oct 2020 | 已载入 次

花费 ~5 分钟

国庆闲着也是闲着,做社区赛道的我看看社交赛道。熟人社交基本集中在几个大平台,大局已定;半数人社交近期也是遍地开花,下次再开坑写;这次主要看一些狭义的陌生人社交应用。

在社交应用上随口问了一些匹配到的人,发现大家在这之前基本上是体验过其他社交应用的;说明相比其他类型的社交应用,对陌生人社交应用,不论大小,用户对不同的平台更愿意去尝试。不仅是因为在陌生人社交的目的下,人本质是在追求一种新鲜感,而且在半熟人社交平台中要建立和维系关系,更注重用户内容质和量的沉淀,维护成本高,其实对像我这种表达欲低下的人来说,门槛很高。而陌生人社交应用这种压力较小,在提供一些简短的个人信息和匹配要求,用户能快速进入接触其他陌生用户的流程。

因此,陌生人社交产品的核心框架,人来到这个平台->沉淀关键的个人特征信息-> 平台基于信息进行匹配->对人进行选择 ->人破冰互动->人建立联系。

然而有人要说,用户建立联系以后,就会流失,那陌生人社交的留存是不是不行?

所以要理性看待留存这件事。用户在任何一个平台上都是有生命周期的。高质量完成既定的需求场景此时比一味拉长用户生命周期更重要,要承认,用户需求的总和就是有天花板的,如果不满足需求,用户就会寻找替代品。用户建立联系的需求不是一次性的,可能人本来就喜欢广撒网多线发展,或者随着时间推移,用户失去了一段联系又寂寞复发。况且用户建立联系并不是那么顺利的事情,在这之前,还有很多环节需要优化。

  1. 在这个平台需要收集用户的核心资料。昵称,照骗,年龄,声音,星座,学历,性格,爱好,审美,性取向,身高体重,三围,资产股票房产证……需要根据平台的定位来制定。不是填写个信息就简单啊,很多用户甚至连自己都不了解,能跳过就跳过。获得用户多维的特征标签平台也是各有方法,性格测试就是其中一些不错的方法。除了核心资料,社交平台往往提供社区模块让用户展示自己更多面的信息。
  2. 比如用户匹配策略。除了核心资料,回复率,最后一次回复时间,这些关于当下体验的因素我认为会重要许多。如果我设计匹配算法(假设这个平台的核心资料有照片,年龄,学历),考虑到用户体验,用户尽可能得有曝光机会;只有金字塔顶的优质用户才能进入更多人的匹配池。在被匹配端,综合用户的颜值、学历计算得分,用户有两个得分,一个是颜值权重更高的ScoreA,一个是学历权重更高的ScoreB;在匹配端,按照用户行为偏好分为颜性恋(对应ScoreA),智性恋(对应ScoreB);对于一个颜性恋用户,按用户选择的年龄范围和ScoreA做为召回条件,其中ScoreA设为分段召回,排序则按照回复率和最后一次回复时间构建推荐队列。按照用户上一次活跃时间设置离线计算频率。颜值分可以通过程序打分,后面再根据用户行为进一步修正。实际上用户可能不是严格的颜性恋或智性恋,可以新增几个Score模型。
  3. 比如用户的匹配体验。用户到底是可以多人对比,还是一次滑走?匹配是必须双向,还是可以单向?
  4. 比如用户建立联系前的破冰环节。引导用户完成有效破冰,才能帮助建立联系。先是得有开场白,很多平台选择帮用户主动发出第一条消息;但实际上这些开场白不携带引导信息,用户接下来都不知道如何回话;而且人类是一种会自我学习的机器,这种方法看穿就不好使了。做得好一点的,引导用户进行开场白,比如给一些可以让用户选择的提问式开场;比如人物扮演游戏。目前我见过破冰体验最好的用户,在soul上,他主动发起了一个真心话骰子游戏(可能是我年幼无知这种玩法已经被玩烂了?),感觉这种玩法非常适合产品化,因为比起上面的破冰,算是一种开放式体验,体验的差异化是能给用户带来新鲜感的。破冰体验比较好的,今后摸索了贴在这里。

前面说到,很多陌生人社交用户都会体验很多产品,他们会在简短的体验流程中快速判断自己接下来会不会留存,那么影响留存的关键环节,我自己感受下来,是平台监管>用户群体质量(不能说质量,应该说和用户特征)>匹配算法。怎么解释,在用户对平台建立第一印象的过程中,发现平台充斥着大量骗子、广告和招嫖信息,那么用户基本就对平台失去信任了;如果一个学生匹配到的用户都是些大爷大妈,那用户会认为平台不契合。

用户建立了联系,往熟人关系平台转移,可能对有些平台就来说就结束了。因为在熟人关系平台用户沉淀了大量历史内容,便于双方进一步了解,或者可以逃避平台监管。但还有些平台会做一些更好的互动体验来留住用户,比如亲密关系等级制。

既然陌生人社交模式都很相同,那陌生人社交应该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才能从赛道上突出呢?很多人提到大多数不是很注重女性用户的体验。女性用户在陌生人社交平台被快速尝试是否能成为短期性伴侣,或成为嗑炮对象,被要求分享性经历,被要求发出奇怪的声音(。不知道社会的现实是怎么样的,虽然有很多男性告诉我,女人渴望那啥的比例非常高,但我觉得大部分女性的需求不是这样的。理想状态是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需要分别去优化两端的体验,然而现实是同龄男性日益增长的性需求和数量贫瘠的性开放女性之间不平衡的矛盾长期存在(根据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看过的一篇报告,中国适龄女性用户有性冲动的比例远没有男性高,且女性在社会环境的教育下普遍性压抑)。不是说女性用户稀少,对于那些过于象牙塔的女性,她们理想中的男性用户也是稀少的。 男性用户是冲DAU的一把好手,而女性用户掌握了长期命脉。要不女性做出改变迎合男性审美,要么流失。现状是两者必须做出平衡。

关于性别优化策略,我感觉还得开坑写,先睡了886。



产品 分享 Tweet +1